內容摘要:為探索總結新形勢下陜西省設施農業科學適度規模經營的方法路徑,推動全省現代設施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,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,經過深入細致調查研究,基本摸清了陜西省不同區域、不同類型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,梳理總結了各地運行良好、行之有效的典型模式,并提出對策建議。
(作者陜西省園藝技術工作站王周平等)
1 陜西設施農業產業現狀
近年來,在“3+X”農業工程的持續實施和各項政策支持下,陜西省設施農業得到..快速發展,2020年綜合產值達1 048.48億元,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,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1.1 設施農業快速發展,面積產量持續增長
截至2020年,全省設施農業面積362萬畝、產量1 260萬噸,分別較“十二五”末增長31.6%和51.8%。其中設施蔬菜面積221萬畝、產量803萬噸,居..第14位;設施食用菌面積12萬畝、產量126萬噸,居..第12位;設施西甜瓜面積59萬畝,產量178萬噸;設施水果面積67萬畝,產量153萬噸;設施花卉3萬畝。
1.2 區域特色優勢明顯,產業格局基本形成
在設施類型分布上,陜北以日光溫室為主,約占當地設施總面積的70%;陜南三市以大拱棚為主,約占當地設施總面積的90%;關中日光溫室和大拱棚并重,在當地占比分別為33%和67%。在作物類型分布上,陜北以設施瓜菜為主,果菜類蔬菜生產優勢明顯;陜南以設施食用菌和葉菜類蔬菜生產為主;關中東部設施西甜瓜和時令水果尤為突出,關中西部以設施蔬菜為主。在生產經營規模上,不同作物對經營主體的要求不同,同類經營主體按生產占地規模由小到大依次為設施食用菌—設施瓜菜—設施水果。
1.3 設施裝備和科技應用水平不斷提高,產業效益顯著
設施建造標準和質量不斷提高,宜機化新型棚體推廣步伐加快,農機農藝融合趨勢明顯,機械化、自動化設備應用迅速推開,數字化、智能化擴大示范。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加速,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加快,專業化、工廠化育苗普及率大幅提升,水肥一體化、病蟲害綠色防控、多膜覆蓋等..實用技術大面積集成推廣,物聯網、冷鏈物流、電商銷售等新業態快速發展。設施農業綜合效益突出,2020年全省設施農業綜合產值較2015年末增長41.4%,以占同類經濟作物12%的規模實現了46%的產值,為產區農民人均收入貢獻3 000多元,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,從業人員達320多萬人,超過百萬貧困人口因此脫貧致富。
2 典型模式剖析
2.1 農戶自主生產模式
完全以家庭勞動力為主,自主生產、自主經營。
1)商南縣食用菌家庭經營“113”模式。1戶建設1畝左右大棚,生產1萬~1.5萬袋香菇,年收益3萬元左右。這種家庭生產規模在陜南極為普遍,群眾稱之為“113”模式,即1畝地1萬袋凈收益3萬元。經調查,農戶加工1袋香菇成品菌棒成本3~3.5元,1萬~1.5萬袋投入3萬~5萬元,家家戶戶都能投資的起,自家勞動力也能管護,還不耽誤種莊稼,一舉多得,非常合適。
2)千陽縣設施蔬菜家庭經營“35”模式。1個家庭種植3畝左右設施蔬菜,年收益5萬元左右。這種家庭經營模式的優點是,自己生產管理、產品自己銷售,自主性強、見效較快、形式靈活。缺點是,農戶獨立經營,投資較大、受資金、技術、信息等條件制約較大,群眾自我承擔市場風險,但總體是樂觀可行的。
3)大荔縣大棚冬棗家庭經營“八畝地”模式。1個家庭經營8畝左右大棚冬棗,年收益20萬~30萬元;若是同樣規模采取日光溫室種植冬棗,年收益超過40萬元。大棚(鋼架、棉被、棚膜)1畝投資約5萬元,日光溫室(鋼架、棉被、棚膜、卷簾機)1畝投資約10萬元。這種家庭經營模式的特點是,投資大,收益好,持續時間較長,一次投入,多年受益。
2.2 家庭農場生產模式
家庭農場規模因作物而異,一般規模10~50畝,生產以家庭勞動力和少量雇傭長期工為主,以農忙季雇傭短期臨時勞動力為輔。
1)商州區陽光食用菌家庭農場模式。商州區陽光家庭農場建設大棚114個,占地50畝,投入110萬元。年生產香菇50萬袋,毛收入95萬元。生產長期用工20人,采菇期雇臨工60余人,年雇工費25萬元,年地租及棚體維護等20萬元,總支出45萬元,凈收益50萬元,利潤與支出相當。經營主體認為,規模縮小一半,利潤率更高。
2)榆陽區設施瓜菜田園家庭農場模式。榆陽區田園瓜菜農場,種植大棚西瓜10畝,日常管理以家庭勞動力為主,農忙時雇臨工3~4人,一季瓜毛收入10萬元,雇工等開支3萬元,凈收益7萬元。西瓜收獲后再種植一茬蔬菜,收益3萬~5萬元,年總收益超過10萬元,農戶很滿意。
2.3 專業合作社生產模式
合作社生產規模中等,一般生產面積100~300畝,經營形式以“合作社+農戶”為主。
1)食用菌“百萬袋”發展模式。商州區以村為單元,成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,年生產菌棒100萬袋,社員約100戶,戶均1萬袋,實行“七統一分”經營管理方式。即合作社集中統一建大棚100畝左右,統一采購木屑,統一粉碎,統一裝袋..,統一菌種點播,統一技術指導,統一產品銷售,分戶出菇管理。這種模式解決了群眾資金短缺、不成規模、技術水平參差不齊、產品銷售難等問題,降低了群眾生產經營風險,穩定提高了菇農收益。
2)設施蔬菜“一園一品”模式。千陽縣冉家溝合作社和興平豐澤園合作社大致相同,設施蔬菜作為全村主導產業,推行“合作社+農戶”生產經營方式,建設標準化大棚100~200畝,年產蔬菜100萬~200萬t,年產值150萬~300萬元,戶均管理3畝棚、收益4萬元。合作社按照“一園一品”的思路,以葉菜類蔬菜生產為主,實行統一耕種、統一農資、統一技術、統一銷售,分戶或分棚管理的“四統一分”形式。這種形式的特點是,有統有分,責任清楚,收益公平,菜農...,合作社經營持續穩定,真正實現了雙贏。
3)設施水果“農旅融合”模式。大荔縣小坡村推行“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管理服務模式,按照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,發揮黨支部..作用,由支部書記領辦合作社。合作社向社員統一提供生產資料、技術培訓、倉儲冷鏈和銷售服務等,引導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,規范化作務,積極爭取項目支持,建設物流園、交易市場、貯藏冷庫、電子商務平臺、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,舉辦冬棗“開園節”“采摘節”等田園體驗活動,發展休閑觀光農業,實現一二三產融合。合作社共有成員480戶,種植冬棗1.5萬畝,年總收入1.2億元,戶均收入25萬元。
2.4 ..企業產業園發展模式
產業園生產規模較大,食用菌一般在3萬m2以上,設施瓜菜一般500畝以上,投資巨大、收益宏觀、風險較大。適宜“企業+合作社(村集體經濟組織)+農戶”等多元經營或一二三產融合模式。
1)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模式。商州區潤科農業投資公司推行“企業+村集體經濟組織+農戶”模式,采取企業建廠、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入股、農民就近務工的生產經營形式。繡球菌工廠占地106畝,總投資1.5億元,建成年產1 800萬袋的繡球菌工廠化生產車間3.6萬m2,每年可以加工繡球菌3 600 噸,銷售收入7 200萬元,全區100多個村集體、4 000多貧困戶用扶貧和貼息貸款等資金入股,200余人在廠就業。公司年收益1 500多萬元,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可享受3萬元分紅,農戶每年可享受2 250元分紅,產業工人人均年工資收入2萬元左右,實現一個產業,四方受益。
2)設施蔬菜“綠豐源產銷一體化”模式。寶雞綠豐源現代農業園區是省級現代農業園區,是集瓜果蔬菜生產、冷鏈儲運、產品營銷及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。種植品種豐富,茬口安排多樣,休閑采摘長年不斷。該園區投資5 000多萬元,建設設施蔬菜瓜果基地、生態餐廳、農耕文化廣場、儲藏冷庫等,總占地1 300多畝,在寶雞市設立蔬菜直營店50個,是典型的產銷一體化模式。園區推行標準化生產、精細化管理,農超對接和產銷直營,配套休閑觀光、自助采摘、餐飲旅游等業態,延長了產業鏈,增加了農業附加值。
3)設施水果“生產環節承包管理”模式。大荔碩農農業開發公司將園區117座大棚冬棗承包給農戶,企業推行農技服務一站式、金融服務一站式、農資服務一站式、銷售服務一站式的“四個一站式服務”,農戶負責生產和設施維護,收益農戶與公司三七分成。2020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700萬元,其中農戶總收益204萬元,68戶承包戶戶均收益3萬元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,公司勞動力成本低,經營風險小,農戶積極性高、管理責任心強,實現農企雙贏。
3 存在的主要問題
3.1 產業發展資金短缺,配套政策有待..
設施農業是高投入、高產出產業,前期投入大。近年來,政府實施“千億級設施農業工程”雖有政策支持,但資金量較小、補助標準較低,設施農業發展有所減緩;一批設施簡陋、配套較差的老舊基地設施亟待改造升級;市縣財政投入差異較大,多數縣區沒有財政配套;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及配套設備沒有完全納入農機補貼目錄;設施農業用地、用電、用氣等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;金融部門貸款門檻較高,貸款難度大;設施農業保險范圍小、持續性不強等問題亟待..。
3.2產業規模偏小,設施裝備和生產水平有待提高
以設施蔬菜為例,陜西省設施規模不足山東的1/3、河北的1/2;全省設施蔬菜面積和產量占蔬菜總種植面積和產量的29%和40%,占比較低;冬春反季節蔬菜不能滿足自給,仍有約150萬噸缺口。機械化、自動化應用率較低,除卷簾機、旋耕機普及應用外,起壟機、覆膜機等應用率不足40%,滴灌應用率不足70%,秧苗移栽機、軌道運輸車、水肥一體化、物聯網等應用率更低,智能化管理處于試驗階段?;鶎蛹夹g人才缺乏、能力不足,技術指導不力,生產水平不高,蔬菜單產低,單產僅為..平均水平的72%。
3.3 部分生產經營主體管理跟不上,經營效益差
生產經營主體存在重規模、輕質量、人才匱乏、生產管理水平低等問題。經營主體經營效益差異明顯,主要原因:一是部分經營主體規模大但自身實力弱,貪大求洋,依賴財政支持,離開財政資金支持寸步難行;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落后,維持傳統雇工管理方法,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素質低下、責任心不強,生產技術水平低,導致生產效率低、問題多;三是生產無標準、產品無特色、質量不高端、品牌無影響,缺乏市場競爭力,導致運營艱難。
3.4 冷鏈加工和市場體系不健全,..企業帶動力不強
全省共有冷庫和氣調庫4 800多個,冷藏總存量約320萬噸,占不到果蔬總產量的10%,冷儲量和冷鏈運輸能力嚴重不足。流通環節損耗率、冷鏈運輸率分別為25%、20%,與發達國家的5%和95%差距巨大。蔬菜加工能力不足,產品附加值低,深加工量少。市場體系建設滯后,銷售網絡不健全,品牌不強。企業經營與農戶生產關聯性不緊密,利益鏈接機制不健全,企業、合作社功能性作用發揮不充分,帶動效果有限。
4 對策建議
堅持市場導向、問題導向,以鄉村振興為統攬,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貫徹新發展理念,走規?;藴驶?、綠色化、機械化、智能化之路,依靠科技,提高設施裝備和技術水平,推進轉型升級,統籌全產業鏈發展,加快現代化進程。
4.1 加強政策扶持,..政策配套
加大財政支持力度,設立設施農業財政專項,保持支持政策的延續性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,企業、合作社等社會資本投資為主體,社會融資和金融信貸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。加強部門協作,整合發改、交通、水利、電力等相關部門政策,向設施農業園區傾斜,加大基礎設施建設,..設施基地水、電、路及其他生產..設施。優化項目支持方向,重點支持種苗繁育、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,老舊園區設施改造和規模較大園區一二三產融合等。發揮信貸擔保公司、地方融資擔?;鸬绕脚_作用,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。穩步推進設施農業保險試點,擴大試點范圍,降低經營主體意外損失風險。細化設施農業用地、用電、用氣等政策措施,抓好貫徹落實,..經營主體負擔,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
4.2 科學規劃布局,適度規模經營
宏觀上堅持“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,集中連片、規模發展”,促進區域設施農業延展。微觀上堅持“量力而行、適度規模,科學管理、提質增效”,促進經營主體健康發展。就全省產業布局上,圍繞五大板塊,推進集群化發展,陜北重點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果菜類蔬菜,陜南重點發展以拱棚為主的設施食用菌和葉菜類蔬菜,關中東部重點發展以設施水果為主的設施農業,關中中部重點圍繞大中城市供給發展多樣化設施農業,關中西部重點發展設施蔬菜,打造區域品牌,做亮區域特色。就經營主體規模而言,要結合自身實力、技術條件、自然條件和管理能力等,借鑒上述典型模式,建設適度規?;?,走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之路。
4.3 強化科技支撐,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平
鼓勵設施農業園區、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,成立設施農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,著力研究解決陜西設施農業發展瓶頸問題。加快適宜陜西不同地域特點的新型設施建造、現代農機裝備與..農藝融合推廣,提升設施農業全程機械化、自動化水平,逐步實現智能化、現代化。實施人才培育戰略,加強信息、技術和人才交流,強化技術培訓和隊伍建設,培育一批愛農業、懂技術、能干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;探索建立“鄉土人才”信息庫,把..有技術、會經營、影響好的土..納入進來,健全本土人才體系。農技推廣部門加強技術指導服務,推行標準化、綠色化生產,促進設施產品產量品質“雙提升”。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,建立分工細致、技能專長、裝備精良的社會化服務隊伍,解決農戶及實力弱、規模小的經營主體難以解決的薄弱環節問題,全方位提升生產管理水平。
4.4 補齊產業短板,促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
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,..加工冷鏈和市場體系,加快補齊產地預冷、冷鏈運輸、凈菜加工等關鍵環節建設,拉長產業鏈,提升價值鏈。建立健全設施農產品產銷銜接機制,拓寬市場銷售渠道,發展訂單農業、“互聯網+”等新業態,推動銷售形式多元化,促進產銷順暢。發揮一二三產融合乘數效應,堅持生產營銷兩手抓,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發展。加大品牌培育,以縣區為單元,打造區域公共品牌,如“安塞茄子”、“閻良甜瓜”、“大荔冬棗”等。強化“三品一標”..,促進產品質量提升,發展綠色高質..設施農業。培育一批產業化..企業,創建一批叫得響的企業品牌,形成一批能夠代表陜西的精品品牌,發揮領頭羊作用。充分利用各種展會、網絡電商平臺等媒介,加大品牌宣傳,提升陜西省設施產品..度和美譽度,增強市場競爭力。
4.5 ..利益聯結機制,實現共同致富目標
立足產業興旺和農民富裕,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創新利益聯結機制。鼓勵..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合作機制,推行“企業+合作社(集體經濟組織)+農戶”等模式,探索將財政項目資金、扶貧資金、土地經營權等折股量化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,實行按股分紅,引導..企業、合作社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、股權型利益共同體,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,形成企業、合作社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、分工合作的新格局,把農民利益緊密鑲嵌在產業鏈中,推動實現互利共贏,共同致富。建立..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長效機制,促進農民長期穩定增收,推動設施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(刊于《西北園藝》2022年第三期,作者陜西省園藝技術工作站王周平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