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。通常大氣中CO2濃度約為340 μmol/mol,僅相當于植物光合作用.適CO2濃度的1/3~1/4。溫室大棚的密閉性阻滯了設施內外氣體交換,造成設施內部CO2濃度大幅度波動,夜間由于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和作物呼吸,CO2不斷積累,日出前達到.高值,日出后隨著植物光合作用的不斷增強,CO2濃度很快低于外部大氣CO2濃度水平呈現虧缺。葉面積系數大、光合旺盛的大棚黃瓜群體,通常日出2~3 h后CO2濃度會降至100 μmol/mol以下,通風雖可緩解但不能避免虧缺[1]。Slack等 [2]
在研究中也發現,夏季晴天通風口開放的情況下,溫室黃瓜群體CO2濃度仍比外界低10%以上,若此時通風口完全關閉,CO2濃度會降至50~100 μmol/mol,黃瓜光合作用停止。設施內CO2虧缺持續時間的長短取決于設施內有機肥施用量、栽培方式、栽培季節、天氣條件和作物生育狀況等。
CO2不足限制了蔬菜光合作用,浪費光熱資源,成為設施蔬菜栽培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制約因素。據Schapendonk等[3]測算,葉面積系數為3的黃瓜群體早春CO2虧缺使凈同化量損失15%,長期虧缺造成黃瓜減產11%。劉保才等[4]用通徑分析法證明,影響日光溫室蔬菜產量的三大要素(光照、有效積溫、CO2濃度)中,CO2濃度對產量形成的貢獻.大。因此,為了避免CO2虧缺,進行CO2施肥是實現設施蔬菜栽培高產**的有效途徑。
CO2被葉片吸收后在葉綠體內,由于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(淀粉),但是淀粉不能直接運送到果實、莖尖、根尖中,只有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成單糖或雙糖等才能運轉,而呼吸作用與溫度有很大關系。溫度越高,呼吸作用越強,分解淀粉的速度也越快;如果溫度低,分解得慢或是不分解,淀粉在葉片中積累過多會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,更嚴重時會對葉片產生毒害,使葉綠體降解,發生葉片黃化現象。因此,高效的光合作用不僅需要較強光照,還需要較高的溫度和充足的水肥供應。
CO2施肥中存在的問題
CO2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對植物的增產和提高品質起著重要作用,但仍有一些問題影響CO2施肥的推廣應用。
短期施用效果好
春秋季節,在棚內進行CO2施肥后的前1~2 個月,作物生長的效果非常顯著,但到后期的效果越來越不明顯。近幾年,我們以嫁接黃瓜為試驗材料,待嫁接苗長到三葉一心時定植于日光溫室中,緩苗后進行試驗處理。設置4個處理:A.高溫(40~45 ℃,3~4 h/天+CO2(1000~1500 μmol/mol)處理;B.高溫(40~45 ℃,3~4 h/天)處理;C.常溫(25~35 ℃)+CO2(1000~1500 μmol/mol)處理;CK.常溫(25~35 ℃)+CO2(320~420 μmol/mol),對溫室黃瓜CO2施肥進行了研究。經研究發現,光合作用越旺盛,光合產物積累反而易造成反饋抑制,降低光合速率。從圖1可以看出,處理后的前一個月淀粉含量呈下降趨勢,處理一個月后的淀粉含量普遍升高,特別是常溫+CO2處理(C)從第22天開始升高,而高溫+CO2處理(A)的淀粉含量處在較低水平,處理36天后升漲幅度不大。單純高溫處理(B)的淀粉含量始終處在.低水平。CK為常規生產,不同處理下凈光合速率發生變化。從圖2中可以看出,高溫+CO2處理(A)的凈光合速率在處理前36天都維持較高水平,而常溫+CO2處理(C)從第29天開始下降,單純高溫處理(B)從第22天開始下降,且在整個處理期間都是.低水平。從圖中可以看出,CO2施肥前一個月左右,淀粉含量較低,凈光合速率水平較高,一個月以后淀粉含量增加,凈光合速率下降,說明淀粉含量過高會抑制光合作用,這也是CO2施肥短期效果好,長時間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。此外,從圖中還可以看出,高溫處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淀粉含量,延長凈光合速率維持較高水平的時間[5]。
冬季施用效果不佳,且葉片黃化問題嚴重
在以往的生產中,人們發現CO2施肥后期葉片黃化,特別是在冬季尤為突出,以往人們都認為是缺鐵、缺鎂、缺硼等微量元素,經過補充各種肥料試驗后,都沒有控制和緩解葉片黃化現象。在增施CO2試驗中發現,葉片黃化是因為葉片中淀粉積累產生毒害,使葉綠體解體造成的葉片黃化。在冬季的CO2施肥試驗中,高溫處理可以避免葉片黃化,特別是夜間前半夜,適當的高溫可以有效地降低葉片淀粉含量。
成本和危險性等問題
施用CO2需要一定的材料、設備和人工的投入,成本的增加也是CO2施肥技術得不到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。實際上,從試驗中測算得出,材料投入的產出比是1:3~8,遠高施用化肥的產出比。在施用CO2后,產品的質量提高了,銷售價格也就提高了。目前獲取CO2多使用的方法是酸和碳酸鹽反應產生CO2;成本較低的方法是用硫酸和碳銨進行反應;還有就是直接加熱碳銨分解放出CO2。但在使用中會出現硫酸傷人、燒衣服和氨氣泄漏的危害現象,這就需要有一個嚴格的管理制度來預防意外發生。目前急需有專業生產CO2的企業為設施農業生產CO2氣肥。
配套管理問題
CO2施肥后需要在溫度、濕度、光照和水肥管理上的配套才能充分發揮CO2施肥的作用,這方面往往被人們忽視。因此在推廣中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技術培訓。
施用方法
大量施用有機肥
目前,設施中CO2的來源主要是有由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放出CO2、水和熱量,因此,大量施用有機肥可以持續不斷地為設施內釋放CO2。此外,大量施用有機肥還可疏松土壤,改善土壤結構、提高地溫和補充一些N、P、K等養分,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.有效的措施。除畜禽糞便外,秸稈等也可作為有機肥施用,如目前已經使用的秸稈反應堆技術等。大量施用有機肥的方法成本低、多效、原料來源廣、易獲得、使用方便、農民容易接受。 化學法
利用酸和碳酸鹽反應產生CO2,酸可以選擇硫酸,還可以用磷酸,碳酸鹽普遍選用碳銨,原料易購買且便宜。但使用硫酸時存在一定的危險性,使用磷酸成本高一些。此外,用碳銨加熱分解也可獲得CO2,但在使用中要加大吸收氨氣的水量,避免溶于水的氨氣又與CO2形成碳銨溶液。此方法的原料來源廣、成本低、但管理不當時,易產生氨氣中毒的危害。
燃燒法(天然氣、白煤油、沼氣)
通過燃燒天然氣、白煤油或沼氣為設施內提供CO2和熱量,在冬春季較為實用。此種燃燒法不但補充了CO2也起到了增溫的作用,但成本增加。
生物法
在高架作物下面放置菌袋生產食用菌,利用食用菌呼吸放出的CO2來補充設施內的CO2。生物法經濟、方便、實用又可充分利用溫室空間,因食用菌要求較高濕度,所以在選擇作物時,要選擇喜較高濕度的作物。
直接法
利用化工、食品發酵等企業排放的CO2,通過收集、分離凈化后可直接用于設施生產。直接法使用方便、衛生、容易控制濃度,但目前不易獲得,成本高。
施用時間與濃度
根據試驗的結果認為,在太陽出來后(或溫室起簾后)2 h左右進行CO2施肥較好。使用濃度在600~1500 μmol/mol之間,夏季時果菜類結果期使用濃度高些(800~1500 μmol/mol),
冬季時果菜類苗期、葉菜的施用濃度低些(600~1000 μmol/mol)。一般情況下,晴天施用,陰雨(雪)天不進行施用。
施用后的管理
合理的通風換氣
當溫室內CO2濃度低于外界時,放風也是補充CO2的一種方法,采取人工補充CO2措施,要在施用后2 h放風,大量施用有機肥的,要比平常適當晚1~2 h放風。
溫度
溫室內的溫度管理無論冬夏,施用CO2以后,白天要比通常的溫度高5~10 ℃,夜間前半夜要比通常的溫度高5~7 ℃。
光照
CO2施肥效果受光照強度的制約,光照強度在一定范圍內施用CO2,可提高蔬菜的光合強度。冬季溫室生產在**作物不受凍的情況下,盡可能上午早揭保溫簾,下午適當晚放保溫簾,延長溫室內的光照時間。越冬生產要使用透光好的膜(PO膜等),保持棚膜的清潔,增加溫室的進光量。
濕度
夏季中午氣溫很高時,可以噴水適當降溫和提高濕度。冬季通過覆蓋地膜、控制灌水量和適當提高前半夜溫度的管理,可以降低夜間的空氣相對濕度。
水肥
根據季節、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和土壤養分含量,及時灌水和追肥,必要時進行葉面施肥。施用CO2后,根系一般都明顯增大,吸收功能增強。
結束語
目前,我國設施園藝的生產正在向**、高效方向發展,CO2施肥是設施**、高產的主要措施之一,也是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、解決“三農”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實現設施內CO2施肥的普遍應用還需工業化生產CO2的支持,現在我國的化工、食品加工等生產企業排放很多的CO2,如果能收集用于設施農業,對改善地球大氣環境也有重要意義。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、科研、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與生產企業共同合作,大力推進才能完成。